1月18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河南将更大力度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能源结构与绿色转型联系紧密。会议期间,围绕地热技术最新动态、推广应用等方面,省人大代表、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江新能)总裁侯涛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
近年来,经过地热开发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全省地热开发利用技术水准不断提升。一开始,侯涛就向大河财立方记者科普了地热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
侯涛介绍,目前,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团队领衔研发的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与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完全实现了“取热不取水”,突破了传统水热型地热能开发利用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大幅拓宽了地热能应用场景,为河南地热能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创造性地利用岩土的热储效应,其创意灵感源自四千年前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三门峡地坑院冬暖夏凉的特性,将岩土作为可循环利用的‘储能宝’,在夏季将环境中的热量储存于岩土中,用于冬季供暖;将冬季环境中的冷量储存于岩土中,用于夏季制冷。”侯涛说。
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能量在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实现了“转移”。在侯涛看来,该技术不受地域、地下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与传统浅层地埋管技术相比,该技术的单井换热能力达到了浅层地埋管的3倍以上,明显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可节约60%以上的施工场地,建设优势突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效供暖制冷,特别适合于需要冷热双供的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
侯涛表示,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是以井下换热的方式,提取中深层高温岩层热量,整个换热过程封闭运行,不破坏地层结构,只取热不取水,非常适合于民用建筑集中供暖,是替代传统能源供暖方式的优选技术方案。
侯涛对地热新技术的科普,和他今年的参会建议息息相关。在他看来,上述两项“取热不取水”换热型新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扩展了地热能在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以及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
因此,侯涛建议,在马上就要来临的“十五五”期间,加大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河南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壮大,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使地热能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并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广泛推广。在编制能源领域“十五五”规划过程中,大力推广地热能领域“取热不取水”新技术,鼓励公共建筑和工业园区优先采用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满足供暖和供冷需求;以郑州、新乡为示范,区域化推进居民住宅地热能替代天然气供热项目,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迈进。
二是精准施策,示范先行。建立地热能新技术应用重点项目清单,从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库、大型工业公司、大型公共建筑中布局建设一批项目,提供资金和金融政策支持,扩大先进的技术示范应用,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
三是加强支持,政策保障。对于采用“取热不取水”技术的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简化审批流程,提升项目推进效率,建议对地热能替代燃气供热项目给予财政扶持,并在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用地、用水、用电价格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以推动全省能源替代进程的加速。
实际上,侯涛所建议推广的地热新技术,并非局限于实验室,而是在沈阳华晨宝马铁西区工厂、北京新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郑州中牟及惠济区、中原农谷等多个清洁能源供暖(制冷)项目中得到应用。
“特别是郑州(中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的23座能源港全部建成后,将能够很好的满足2405万平方米建筑的供热需求。”侯涛测算过,每个供暖季预计将减少天然气消耗2.6亿立方米,节省运营费用约10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5万吨。
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由万江新能设计并建设的中原农谷清洁能源集中供暖项目一期工程——6号能源站已投运,该项目是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首个地热替代天然气供暖项目,预计每年可节省约4/5的运营费用,替代约7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耗。
侯涛介绍,6号能源站的投入使用,不仅结束了该区域长期依赖天然气供暖的局面,也为中原农谷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保障。不仅标志着新乡市作为碳达峰的试点城市,在地热能技术多元化应用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还为地热能替代传统天然气项目提供了一条可供推广、复制、借鉴的路径选择。
“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验证了新技术在公共建筑、工业领域等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还为全省范围内推广地热能替代传统燃煤、燃气供热提供了可行且经济的路径选择。”侯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