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报告提到,2023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新能源汽车慢慢的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其面临的共性问题日渐受到关注。
3月4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广汽集团获悉,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聚焦汽车国际化出口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热点领域,围绕汽车出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车规级芯片产业链发展等内容提出建议。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汽车“出海”正成为拉动我国汽车产销量和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414万辆,同比增长63.7%,成为全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
冯兴亚表示,当前国际市场潜力大、机会多,自主品牌汽车要牢牢把握机遇,把国际化作为下一步发展非常非常重要的新增长点。
2023年,广汽集团初步实现整车出口与本土化运营“两条腿”走路,全球研发网覆盖广州、上海、厦门、美国洛杉矶、意大利米兰“三国五地”,还完成中东、美洲、非洲、东南亚、东欧5大板块、42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布局。今年1月,广汽埃安全球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已在泰国动工,预计7月建成。
冯兴亚认为,汽车出口是我国汽车产业增量的重要来源。现阶段自主品牌汽车既面临出口基础薄弱、海外环境动荡等困难,还存在出口流程尚需优化、配套支持措施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行业共同应对作出前瞻性布局。
因此,冯兴亚建议国家层面促进产业国际合作、统筹出口共性课题、优化出口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资讯及运力建设,多举措护航中国汽车高质量出海。
随着我国率先确立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积极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乘联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2023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零售量从95.8万辆/年增长至774万辆/年。
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让“补电难”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痛点,同时,动力电池标准规格不一、电池/电力资源共享缺乏基础支持、电力系统超载负荷调节等现状也带来了新的行业挑战。
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其标准体系至今还没完善,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和全固态高性能电池等前瞻技术研发。
对此,冯兴亚建议统一大功率充电标准及换电标准、探索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等,以提升换电站利用效率以及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促进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需求大幅度的增加电力系统供需难度,冯兴亚认为,“汽车与电网互动”可提供解决方案。针对车网互动技术及标准不完善、电力现货市场不成熟、规模示范效应不足等问题,冯兴亚提出加快完善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及标准体系、健全电价及电力交易机制、加大示范性应用等建议。
能源生态与新能源汽车使用紧密相关,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决定未来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近年来,广汽集团正加快打造“锂矿+基础锂电原材料生产+电池生产+储能及充换电服务+电池租赁+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其能源生态布局已初步成型。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制高点,是推动汽车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冯兴亚认为,我国智能驾驶技术快速的提升、使用场景不断拓宽,但立法进程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法律滞后带来的弊端逐步显现。国家计划于2025年实现智能驾驶汽车规模化生产,智能驾驶汽车试点上路工作也在2023年11月拉开序幕,正式上路前迫切地需要解决事故责任如何认定及承担的问题。
冯兴亚建议修订《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法》第2条、第76条,增加机器驾驶人定义、责任承担划分等内容,先实现智能驾驶法律层面依据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并建议加快研究建立更完善的智能驾驶专门法律。
此外,汽车芯片的自主可控能力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方面,已成为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国产汽车芯片设计技术有短板、核心制造整体落后、芯片应用覆盖面不足且生态不健全等问题,冯兴亚提出攻克芯片设计短板、提升制造能力、强化车端应用及完善应用配套等建议。
自2019年以来,广汽集团先后布局粤芯半导体、地平线、上海芯钛、瞻芯电子等多家企业,覆盖芯片设计、制造、验证和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并通过整合广汽埃安、广汽传祺、广汽研究院等资源,以用户角度协同产业链核心企业一同梳理汽车芯片研发方案,从应用源头牵引产业链升级发展。
|